从生活里来,到真实中去介绍
展开更多资料
刚刚过去的这个10月,几部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接连公映,而票房成绩却落差极大。其中,10月16日上映至今的《心迷宫》票房已过千万;10月23日公映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票房不足百万;10月30日,贾樟柯的新作《山河故人》以压轴形式登场,超过2700万的票房(截至11月9日发稿前)已经创下他个人的内地公映票房纪录,但是在进口新片的压力下,排片量大幅下跌至不足3%。
今年更早些时候,王小帅对他的现实主义作品《闯入者》在市场上受到冷遇的呐喊还言犹在耳。这部参加过威尼斯影展的作品在五一档上映时,排片靠求情,口碑靠情怀,最后还给落得一个近乎“咎由自取”的结局:影片总票房1004万,但电影光是宣发就花了1100万。
上面提到的这几部电影,除却具体的影片质量、宣传发行等因素差异之外,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事实:现实主义电影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并不受青睐。一部作品一旦戴上“现实主义”的大高帽,基本就宣判了商业上的死刑。这与现实主义电影常常于各类电影节上屡获奖项的状况构成了堪称吊诡的对比。
现实主义是电影艺术中相对于形式主义而言,基础最为深厚、覆盖最为广泛的一种理论。现实主义电影曾经是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从内地第五代导演的几位代表性人物来看,他们在国际上获得盛名的作品也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更不用说第六代导演中,出现了贾樟柯或者是娄烨这样的名字。而对新人导演来说,现实主义无论从成本上或者创作上考量,是打开电影艺术大门的金钥匙。
但如今,就连带着《归来》和现实主义情怀回归的张艺谋都在采访中悲言:“现实主义跟市场流行的东西是两回事,市场上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没有大卖到10亿的,日后也不会有很多。我们被票房绑架了,包括我自己。”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确实有《亲爱的》、《白日焰火》和《烈日灼心》这样在票房上较为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现实主义电影借类型涅槃的方式。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我们与其悲叹现实主义电影的“怀才不遇”,不如探讨它们的生存之道,谈谈现实主义电影在当下的生存空间中如何步步为营,打出一片生天。